其實,愛情是可以被“制造”的,在特定的條件,足夠的時間下,你完全能夠讓一個人喜歡上你。
愛情可以分為這樣的類型:
純粹的愛,激情之愛,親密之愛,依戀之愛,幻想之愛,偽裝的愛。
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會選擇不同形式的愛情,但所有的愛情本質上都建立在一個特定因素之上:吸引力。
換句話說:想要一個人愛上你,首先你要給對方帶去一些吸引力;在吸引力的基礎上讓對方喜歡上你,隨著時間的推移喜歡又變成愛。
那么,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,如何讓一個人喜歡上你呢?
其實很簡單,3個心理學技巧:多看效應,社交滲透效應,吊橋效應。
-01
多看效應:拉近兩個人的關系
什么是多看效應?心理學這樣解釋。
人們會偏愛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或人,社交心理學稱之為“熟悉效應”。
在兩性交往中可以理解為:你跟某個異性接觸的次數越多,那么你們之間產生的好感度也就越高。
在這個心理學效應的背后,還有著一個心理學實驗。
心理學家在大屏幕上面放出一些人的照片,這些人照片出現的次數不等,有20次,15次,10次直到1次。
在播放完照片后,讓參與實驗的人寫出讓他印象最深,好感最高的一個人。
結果表明:照片出現次數最多的人,往往能夠帶來更多的吸引力。
更容易被人熟悉,并且在參與實驗的人的腦海之中形成了“記憶片段”,于是就更能讓人產生好感。
因此,當我們在跟異性接觸的過程中,如果你喜歡上對方,不妨多出現在對方面前。
比如:
你們在同一個辦公樓上班,經常在早晨跟對方坐同一班電梯,那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你可以嘗試著制造更多次“偶遇”。
時間久了,只需要一個巧妙的契機就能讓你們成為朋友。
成為朋友,就是男女產生感情的第一步。
畢竟多次出現在對方的視線范圍與生活中,就已經引起了對方的注意。
就像你經常去同一家店吃早點,去同一個小超市買東西,時間久了老板也會越來越熟悉你。
-02
社交滲透效應: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
在心理學中,社交滲透可以理解為:個體之間從表面上的溝通到親密關系的溝通所經歷的發(fā)展過程。
舉個例子:
你身邊的好朋友,在開始認識的時候,你們僅僅聊一些表面上的話題:吃飯了嗎?在忙什么?
自己的感情事,心事,情緒等話題絕不會透露給對方。
而隨著你們倆關系越來越熟悉,已經產生了一定的信任度,這個時候你更愿意向對方展現你自己。
這叫社交中的“自我暴露”。
而隨著你展現越多,對方也會逐漸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在你面前表現。
時間久了,兩個人的關系就熟悉了。
這個過程,同樣適用于男女交往。
開始接觸的時候,話題可以聊生活,聊美食,聊工作。
在這個階段,頻繁跟對方聊天,讓對方養(yǎng)成習慣;直到某一天,對方發(fā)現忽然離不開你了。
一天不跟你聊天,就覺得心里面空落落。
到了這個階段,兩個人的感情已經更進一步。
至少,對方愿意跟你分享心事,無論哪方面的情緒變化都愿意說給你聽。
他已經信任你,依賴你,與你相處也從你身上感受到了安全感。
只需要一定時間,你們倆在一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-03
吊橋效應:增進新鮮感與激情
如果說多看效應是為了拉近你們之間的關系,那么社交滲透就是為了培養(yǎng)你們之間的信任度與好感度。
而再加上吊橋效應,是為了讓對方從你身上感受到“激情”。
愛情三要素包括:激情,承諾與親密。
激情是放在第一位的,也可以理解為“吸引力,好奇心”。
有了激情,才能讓對方在與你相處時產生更強烈的“探索欲”。
于是,在了解你的過程中不斷被你吸引,被你表現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所吸引。
吊橋效應背后的心理學依據是:
一個人走在搖搖晃晃的吊橋上,因為情緒緊張而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反應。
當迎面走來一個異性時,這個人會將自己的心跳加速,臉紅等反應誤以為是對眼前異性的好感。
在現實中,吊橋效應可以表現為:調動對方的情緒波動。
跟你在一起他產生的情緒波動越多,那么就越容易喜歡上你。
而情緒波動包括許多方面,比如:緊張,害怕,擔心,驚喜,開心等。
今日話題:
你會因為哪些因素喜歡上一個人?
(文章配圖來源網絡)
評論列表
寫的東西感觸很深,對情感上幫助很大
發(fā)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?